公益 | 日本最”变态”小镇,15年”零垃圾”,半数居民靠捡树叶个个年入千万!
发布时间:2018/09/11 公益 标签:再利用再造可回收垃圾可燃物回收垃圾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塑料废弃物品弃置循环捡垃圾旧衣物木制品水污染水资源焚烧环保玻璃制品空气污染致癌物金属闲置物浏览次数:1107
来源:益美传媒(本文转载已获授权) ID:YeeMedia
日本有座叫“上胜町”的小镇,它隐藏在茂密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半数居民都是65岁以上的老人,却每年人人创收千万日元。这里缺少系统化的垃圾回收体系,缺少先进的处理技术,十几年来却率先解决了令全世界头疼的垃圾问题。
这几年,上胜町愈发闻名遐迩,不仅仅是因为如诗如画的山川和茶园、悠久宁静的村庄,令它被评为日本最美的14座村庄之一,更是因为这座“日本最环保小镇”缺少一种遍布全球的东西:
垃圾。
是的,上胜町居住着1700多人,但他们几乎不生产垃圾。
NO.1
在上胜町的街头,你根本找不到公用垃圾箱,整个镇子上只设有一个垃圾回收中心,要求所有垃圾在回收之前
必须经过分类处理,就算是剩饭剩菜,在交到回收中心之前,也只能堆在家里。
而上胜町人分类垃圾的细致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可回收类下有45个小类:
铝罐、铁罐、喷壶、金属瓶盖、衣服、木制品、荧光灯……
矿泉水瓶盖、贴纸、瓶身分开归类,有色玻璃和无色玻璃得分开。
口红膏体属于“可燃物”,口红管则是“小金属物”,一只袜子算是“可燃物”,两只袜子属于“旧衣料”,就连牛奶盒必须折平、洗净、晾干
垃圾回收中心的两位小哥会时刻监督居民是否投递正确。
除了严苛的垃圾分类,小镇还鼓励居民们重复多次使用物品。比如小镇上开设了kuru-kuru店铺,居民可以免费交换闲置的旧物。
Kuru-kuru工厂雇佣了不少工人,专门利用废弃物来制作袋子、衣服和玩具,不仅解决了部分失业问题,还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而说到回收再利用,不得不提到小镇的标志性建筑,这间涵盖仓库、啤酒厂、酒吧、BBQ功能的零垃圾啤酒厂。
酿酒厂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几乎都来自回收的废料,这一侧高达 8 米的墙壁,是从村民家回收废弃的窗户制成的。
餐厅中庭悬挂着五彩缤纷的吊灯来自回收的瓶子。
建筑外立面的木材用的是小镇木材工厂加工的边角料,用作地板的砖块也是从废弃的房屋中收集而来的。
可以这么说 “回收”、“再利用”、“垃圾分类” 这些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概念,已经融入了上胜町人的血液之中,成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以至于上胜町如今成了人人欲效仿的环保小镇 。
但是,小镇的环保事业 一开始进展得并不轻松
NO.2
90年代时的上胜町并没有垃圾回收的概念,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居民处理垃圾只有两条路:
要么烧掉;要么直接扔进山里
然而,再洁净的环境也禁不住这么“糟蹋”,尤其是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甚至致癌物二恶英,使得原本自然秀丽的小镇青山不再、河水污浊,环境急剧恶化,连人类的生存都变得危险。
居民们意识到:如果环境进一步恶化,大家就只能背井离乡了……
绝不能再这么下去!
为了小镇的生态环境,一场与垃圾的战争打响了。
2000年,小镇将仅有的两个焚化炉关闭,从此杜绝垃圾焚烧。
2003年,小镇正式发表零垃圾宣言,致力于在2020年前消灭小镇的垃圾焚烧炉和垃圾处理加工设施。届时,没有什么东西会被当垃圾扔掉,所有东西都必须可回收!
然而,设想很美好,操作难度不是一般地大。
得知垃圾分类系统后,Hachie Katayama的第一感觉是大写的“懵”。
当了几十年的家庭主妇,谁会去管垃圾可不可以回收呢?全堆在院子里一烧不就好了!
Takuya Takeichi经营着一家便利店,除了进货、收银、整理柜台,还得负责整个店铺的垃圾分类,平白增添了不少工作。对于上胜町的居民们来说,垃圾分类不仅耗时费力,还得考验他们的记忆力,这已经不仅仅是操作不便了,简直是痛苦,但为了能回到记忆中美好的环境,麻烦就麻烦点吧!
一坚持,就是15年!
渐渐地,垃圾分类从最初的负担,变成了上胜町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居民们也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所谓的“垃圾”,就连外地来的厨师也被同化了。
Taira Omotehara曾是一位垃圾生产“大户”,只要是厨房里用不着的,全当“垃圾”一股脑地扔出去;如今他的厨房里所有厨余都进了堆肥桶,变成本地农场的肥料;种出的菜又供给餐厅,如此健康的循环模式,让他慢慢理解“零垃圾”的概念。
NO.3
除了上胜町之外,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在努力减少垃圾。
2015年,圣地亚哥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垃圾处理量减少75%;纽约市希望在大约15年内做到“零垃圾”……还有很多城市耗费了比上胜町更长的时间与垃圾做着不懈的抗争。
可说到底上胜町不过是个人口稀少的小镇子,它不是纽约、伦敦这种国际化的大都市,没有先进的技术和系统的规划,教育水平不怎么高,交通也不怎么方便,可它是怎么做到连很多大城市都无法实现的垃圾分类呢?
其实,关键还是在人。无论城市规模如何,无论环保政策如何,唯一共通的规则其实就是人。
十几年前,上胜町的居民们需要拿着一个个的“垃圾”,琢磨该放进哪个桶里,如今他们都成了垃圾分类“熟练工”,但并不会因此而偷工减料,每天仍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去想、去思考:手上的废旧物品究竟该去向何方?
便利店老板Takuya Takeichi说:“事实上,现在我每次使用东西之前都会想一想,这会不会变成垃圾?不可否认,垃圾分类使我们每个人都获得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其实解决社会问题往往是这样,如果一开始就说不可能,是没有机会改变的。
但当你像上胜町的居民们一样,从改变思维模式开始,重新看待“垃圾分类”,当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就变成了一场革新的运动。这无疑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肯定是一份丰厚的馈赠。
来源:券商中国
转载于:凤凰网财经
下一篇: 公益 | “分类搭台”照亮残障人士就业梦